主管单位:中国数字电视《社会与法》栏目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观察论坛

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010-59534176

15011006415

投稿邮箱:fzjjgc@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3号

观察论坛

所在位置:首页 > 观察论坛 >

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探析

发布者:法制经济观察网 发布日期:2021-07-12



摘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这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国内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存在混乱、误解和歪曲的现象。不仅造成了国内马克思主义学界的混乱不清,严重误导国内乃至世界主流意识,而且弱化甚至剥夺了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权拱手让给了西方,用西方的标准解读、肢解、歪曲和淡化马克思主义。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话语权与网络空间结合,扩展了其话语权力的来源,促使话语主体发生转换,也改变了话语传播模式和话语权力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对于增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网络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安全

一、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相关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们必须在保持清醒认识和足够警惕的基础上,逐步解构西方话语侵入我国网络空间的解释框架和价值体系,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依托,建构独立自主的中国网络话语,着力提升其解释效果、传播效果和转化效果,从而有力应对西方网络势力和网络霸权的新动态、新攻势。

(一)网络意识形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日益突出,关于网络意识形态的学术研究也在逐步加深。根据研究成果来看,对于什么是“网络意识形态”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学术界对“网络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一种是网络空间内生论,该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产生的,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1一种是延伸论,该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再现,并在一定条件下反作用于现实世界,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2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这一概念应界定为:网络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生成的一种意识形态新样态,是从属于特定阶级的网民基于现实社会和网络空间的交往活动,通过网络这一传播媒介,以网络文本、网络图像、网络视频等为话语表现形式,在网络空间中表达特定阶级的价值取向或利益诉求的一种思想或观念。网络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种全新的意识形态形式,它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在网络时代之前,网络意识形态并不存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应用,人类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网络化时代,网络技术的支持使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和接受者都成为了网民,这就使传统意识形态以网络化方式传播与接受,网络意识形态由此而产生。可以说,如果没有互联网、无线通讯等技术的出现,就不会产生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作为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时代的新形式,不仅具有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浓厚的网络秉性。从差异性来看,两者主要在传播媒介和表现形式上存在差异,但是其在本质上都属于统治阶级的一种教化工具。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网络空间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既能有效得到本国网民的认同,又能在网络空间中有效抵制异质性意识形态冲击,从而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保持一种稳定、安全的状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集中体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互联网世界的导引力、聚合力和控制力,其实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主导地位的体现,旨在通过网络空间政治立场的维护,避免各种反对势力的威胁、渗透及破坏。

二、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习惯于做世界老大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和平崛起的敌视更加明显。西方国家恶意的打压和诋毁,肆意攻击马克思主义、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丑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抓住这次疫情的热点问题,煽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对我国进行抹黑的行为有增无减。
      据统计美、英、法、德等国派飞机撤出侨民近2000名,意大利单方面暂停直飞中国的航班,40余国因疫情正式对华实施短期贸易或旅行措施。个别国家和少数政客将疫情政治化,借机唱空中国经济,将“中国”“中国人”“华侨华人”与“病毒”等而歧视之,甚至制造、传播不实报道,加深隔阂偏见,制造无为恐慌。个别媒体在没有任何事实依据的情况下,妄称新管病毒是“中国病毒”,企图让中国背上制造疫情灾害的黑锅。美国更是以莫须有的理由对中国媒体驻美机构进行政治打压。

(二)网络多元化思潮对我国网络空间的冲击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海量化的信息充斥网络平台,各种社会思潮进入网络空间,并逐渐占据一席之地,演化为网络社会思潮,与现实社会思潮相比,网络社会思潮更为多元和庞杂,不断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特别随着互联网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点菜”。然而一个可怕的事实是,它成为了一些的别有用心的大V传播错误思潮和舆论观点的大舞台。舆情检索和分析的数据表明,一些微博大V在其微博或微信公众号中频频利用各种突发事件和借助社会管理难题向党和政府发难,甚至借题公开攻击我们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己经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西方的喉舌。

(三)网络舆情引导能力低下影响政府公信力
      网络舆情是网民在网络上发表的关于社会问题的集中看法,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信息网络时代,网络已经成为舆论生成的主要场地,成为社会表达自己的利益和情绪、参与社会公众事务的主要渠道。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是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态度,能够反映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网络舆情与政府的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府公信力强表示政府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强,并能够引导网络舆论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政府公信力弱,意味着政府引导网络舆论的能力差,甚至会导致网络舆论朝着极端的方向发展,对政府形象会造成严重损害。政府行政人员在长期的行政管理活动中,在面对公共利益和自我利益的选择时,由于某些政府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以及对政治身份和社会身份的认知产生冲突,导致他们出现偏差性的选择,进而影响政府形象,这些事情经过网民在在网络上的传播以及评价,形成影响政府公信力的网络舆论。政府的行政行为需要接受公众的监督,其中网络监督舆论是现在最主要的监督方式之一,并且具有匿名性、隐蔽性和自由性,这些特点容易导致大量不理性的网民发表不实言论,最终形成对政府公信力不良影响的网络舆论,甚至会被某些不法分子利用,危害国家政权和国家安全。

三、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必要性
      新时代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如期实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理想愿景能否最终实现,更关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兴旺发达,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保证党长期执政的内在需要
      特定的意识形态通过塑造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和对群众社会、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引导群众的社会行为,从而维持既定的社会秩序和政治秩序,同时使执政党的执政地位、执政理念、政治权力等获得合理的论证。纵观各国政党的发展史,凡是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能做到意识形态适时调整和创新的,就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就能巩固;而忽视意识形态建设或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滞后的,最终都会导致社会的颠覆和执政地位的丧失。我们党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和执政地位,和有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同时又为人民大众所认可的先进意识形态引领是分不开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巩固我党长期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和有力支撑。

(二)维护国家安全的现实需要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基本利益。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一切。意识形态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成为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经验证明,要搞乱一个社会、颠覆一个政权,敌对势力往往先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突破口,从搞乱人们的思想入手。借助互联网平台大肆攻击我国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推销反动言论,企图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宣传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理念,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和话语权遭遇不同程度的削弱。这严重冲击和威胁到了我国的国家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设好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进而保障国家安全。

(三)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
      从国内环境来看,目前我国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各项事业的发展难免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阻碍,必须要引导广大民众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和矛盾并不受敌对势力极端思想的影响和煽动。因此,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树立牢固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态阵地,才能维护我国社会稳定,不断增强全社会加快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凝聚力。

四、新时代推进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社会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加强党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刻不容缓。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发展现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阐明了加强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为新时代推进党的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导。

(一)旗帜鲜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
      在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呈现出新特点、新矛盾、新形式,面临这种新情况,需要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战斗力。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空谈马克思主义。要想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建立更高质量和更大数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网站,并加强对这些网站的管理,从而占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利用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二)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障
      加强政府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为扩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抓住机遇,才能紧紧抓住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障。首先,政府需要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即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自身管理和服务的数字化、电子化和信息化。推行电子政务,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效率,方便人们办事,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传播构建新的广阔的受众平台。其次,政府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即利用各种技术条件,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对城市进行优化,从而方便人们的生活。

(三)面向世界,构建网络命运共同体
      随着全球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方便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信息交流,但网络空间秩序的不合理,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鸿沟不断扩大,网络霸权行为大行其道,网络窃听、网络攻击、网络犯罪问题经常发生。面对混乱的网络空间秩序,以习近平为代表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促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共同破解网络发展难题,并指出:“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3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以平等尊重为基本条件,促进和谐的网络空间的建立,以此来消除网络空间的霸权主义;以创新发展为内生动力,推动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此在发展变化的网络空间占据主动权;以开放共享为本质属性,从而建设一个平等包容的空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安全有序为重要保障,从而建立一个没有安全威胁、没有风险的网络空间。为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全球网络发展趋势,尊重网络空间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为有效推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路径指导。

结语:
      网络事业事关党长期执政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大局。作为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引领者和开创者,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与围追堵截的不断加强,保障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加强自身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通过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得到心灵的滋养,实现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作者简介:
张春华,男,1966年3月出生,汉族,山东省临清市人,本科,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党的基本理论。邮箱chh.zh@163.com。
 

关于我们版权声明广告发行招贤纳士联系我们

公网安备 37010302000879号 | 法治经济观察网 |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012351号

法治经济观察网新闻采编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93号院 电话:010-53683216

法律顾问:北京善士律师事务所 杨树田律师:15321510178

全民普法教育共建单位:北京澜渟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嘉晟科技